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简刚副教授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对研究的执着,在纳米能源领域权威期刊《Nano Energy》(IF=13.12)上以第一作者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迎来2019年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开门红。本期节目特推出科研代表人物——简刚的专访,展示他开拓创新、潜心研究、勇攀高峰的精神风采。
个人简介:
简刚,男,湖北英山人,2007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博士毕业后在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工作,现为焊接与电子封装系副教授。主持了省级和厅级科研课题各1项,在《Nano Ener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作或通讯20余篇,主讲《电子封装电磁及传热设计》与《热加工测试与控制》等本科专业课程。
一、聚沙成塔,持之以恒踏实的学习作风
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于持之以恒,在科研上的收获是不断努力的结果。简刚在本科及读博期间专心学习课程知识并通过科研项目积累经验,为他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采访中,他谈到,“积累”和“探索”在他的学术活动中十分重要。本科和博士课程的学习,包括《固体理论》《薄膜材料》《陶瓷加工》等,积累了基础知识;在从事各类科研项目中,对于各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以及不同的材料制备方法有所了解和认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将使科研工作更轻松。与此同时,在科研道路上的勇于探索,敢于尝试,这种迎难而上、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他一路前行,通过扎实的学习积累和善于探索的勇气,使得他练就了灵敏的科研嗅觉。
二、天道酬勤——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艰苦写作过程
实验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整合分析,反复推敲论证。这就好比哲学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意义一样,事物的发展总是经过曲折反复的过程,最终才能到达理性的彼岸。
简刚介绍道,他所开展的实验是要解决渗流体系材料的低击穿强度问题,从而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选取的方案是在Ag颗粒表面进行绝缘的BaTiO3材料的包裹,可降低复合材料内部的电子迁移,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核心是将BaTiO3全包裹在Ag颗粒表面,涉及表面自由能的问题,需要对颗粒进行表面处理以实现自由能的调控。通过深入查阅文献,并反复试验了一系列的方案,最终选取PVP作为表面处理剂,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取得实验结果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和理论分析,撰写论文,并经过反复修改,投递到期刊,等待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由于返回了“小修”的意见,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了修改,最终于2019年初发表该论文。
三、注重教学,教书育人,经验传递
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核心。除科研工作之外,简刚在本科教学上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用心备课本科教学课程,时刻帮助和关心着学生成长。他结合自身学习和科研经历寄语青年学生,要积极地提高英文水平,因为流利的英语写作使编辑和审稿人更容易get到你论文的idea,发表过程更顺畅;此外,项目初期深入调研,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以了解当前本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在专业学习上,他鼓励青年学生要热爱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认知。作为电子封装专业技术专业的教师,他认为电子封装专业学科前沿、交叉性强,就业前景好,因此,学习此专业,毕业之后无论是读研或就业都会有不错的前景,给予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极大信心和勇气。
(撰稿人: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