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2025级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型、深化专业认知,材料学院于10月15日至11月5日开展新生转型教育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活动面向25级全体新生,以“创新筑基・实践启智”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实验室体验搭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让新生直观感受材料学科的科研魅力与专业价值,为后续专业学习筑牢根基。
在朱杰老师的带领下,焊接专业新生有序走进锻造实验室、焊接实验室、质量检测实验室、工艺实验室等核心场地。从轰鸣运作的弧焊机器人到精准高效的激光/电弧复合焊接设备,从力量感十足的碰撞冲压装置到探索微观世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再到守护质量的无损检测系统,朱老师结合设备原理细致拆解实验课程核心内容,通过现场演示强化互动交流,将 “实践+理论,学术+生活” 的能力培养理念生动传递。依托实验室承担的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关键项目,朱老师将 “兴船报国” 内核、海洋强国战略与专业实践紧密联结,深刻诠释 “焊花铸魂、精益求精” 的专业精神,让新生切实体会到专业的时代价值与使命担当。


高分子实验室里,沈志洵老师与汪洋老师共同为新生带来专业讲解。沈老师重点介绍了塑型机、注塑机、硫化机、挤出机等材料加工设备,其中对注塑机的操作参数、温度控制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特别讲解了同向平行双螺旋杆挤出机 SHJ20 在物料混炼、塑化中的应用,以及开机与停机的规范流程。汪老师则聚焦测量设备,系统介绍激光导热系数测量仪和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结合液氮降温的实际案例,让新生理解激光导热系数测量仪通过激光脉冲与红外检测器测算热导率的过程。实验室完善的安全守则、日常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也让新生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先进器材与规范管理共同为高分子材料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坚实支撑。


金属实验室里,徐玲利老师带领新生逐一参观材料制备、力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等功能区域,涵盖铸造实验室、化学热处理实验室、应力腐蚀实验室、抛光室、金相显微镜观察实验室等。徐老师不仅详细介绍了各实验室的功能定位,阐述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与前沿科技中的重要地位,还现场完整演示了金相观察全过程 —— 从试样制备、抛光腐蚀到显微组织观察,每一步操作都细致讲解。新生们分批次有序入场,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认真聆听讲解并主动提问,与老师展开积极互动,在交流中深化对专业的理解。


材料成型专业新生在黄忠富、朱杰、邵勇三位老师带领下,开展多维度实验室探索。拉伸力学性能实验室里,黄老师详解拉伸试验机原理、操作流程及在材料强度测试中的应用;在热处理实验室中以菜刀为例,科普热处理炉功能及相关工艺对材料性能的改善;焊接机器人实验室里,朱老师向大家阐述了焊接技术的应用价值,并结合搅拌摩擦焊实验室通过铝合金样品讲解绿色焊接,展示金属 3D 打印产品;邵老师则趁热打铁带领新生走进 3D 打印与模具拆装实验室,观摩实物、介绍冲压模具及工艺,分享专业赛事信息,助力新生拓宽专业视野。


此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通过 “老师讲解+实地观摩+现场演示+互动交流” 的模式,让2025级新生全方位接触材料学科的科研设备与实践场景,有效化解了专业理论的抽象感。新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专业内涵、学科前景的认知,激发了科研兴趣与学习热情,更坚定了投身材料领域、助力专业发展的理想信念。未来,材料学院将持续完善新生转型教育体系,为学子成长成才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撰稿:曹佳敏 曹瑞瑞 郑州 彭淇;审核:杨海涛